Menu Home

良好的街道可达性是构成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

编者按:城市活力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粗放型城市化被逐步摒弃,城市空间品质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正逐步受到重视。然而这一议题长期以来流于设计师经验与直觉的总结,鲜有深入研究。本次回顾的两篇文章形成了一个系列,基于实证检验提出良好的街道可达性、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足够的功能混合度这三个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是促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形态基础。街道可达性在以上三要素中起到核心作用,城市活力随时间流逝而增强的过程在形态学视角下表现为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足够的功能混合度向具有高街道可达性的地块积聚的过程。这一认知有助于理解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推行“街区制”和“开放小区“等决策的意义。

会议信息:第十一届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洲地理学大会

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于2006年发起创办,此后在中日韩三国轮流举办。2016年的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11至14日在日本北海道举办。 本届会议主题为:“亚洲地理学前沿——对过去十年的回顾,对未来新思潮的展望”。 会议分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 城市/农村转型,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全球化,新自由化 – 全球/地方气候变化,热岛,古气候学 – 文化和社区,东亚地区全球/地方环境及治理 – 技术及气候变化的景观效应,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东亚灾害管理 – 基于GIS/RS的分析应用,地理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6月30日 具体要求参见会议主页。 欢迎关注《城市科学文摘》获取最新学术会议资讯。  

城市交通、社会公平与社会排斥

编者按:城市居民的空间移动性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交通研究、城市研究和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大量的交通调查结果揭示,交通的劣势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劣势有密切联系。而自20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着重讨论由城市交通产生的“社会排斥”问题。“交通相关的社会排斥”(transport-related social exclusion)在国际上正成为城市交通研究的重要关键词,在中国虽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相关的研究尚不丰富。本期《城市科学文摘》将介绍城市交通与社会排斥这一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社会排斥的概念是如何融入到城市交通研究中的?如何理解城市交通、社会公平、社会排斥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交通相关的社会排斥,目前都有哪些理论视角?对政策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围绕这些问题,英国利兹大学交通研究中心Karen Lucas教授在他的Transport and social exclusion: Where are we now?一文中展开了讨论。

会议信息:第63届国际区域科学协会(RSAI)北美会议 North American Regional Science Council Conference 2016, Minneapolis

国际区域科学协会(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RSAI)成立于1954年。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团体,RSAI主要关注国家与全球层面社会经济演变过程所产生的区域影响,其成员来自经济、金融、地理、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第一届国际区域科学协会北美会议于1954年在底特律举办,此后每年举办一次。2016年的第63届会议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举办,由北美区域科学协会(North American Regional Science Council ,NARSC)资助、中陆区域科学协会(Mid-Continent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MCRSA)主办。 会议主办方现公开征集参会论文,参会者除了可以作为个人演讲者参加预组织的分组会议,也可以作为发起人组织特定主题的分组会议。本届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城市与空间理论、区域发展的应用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农村土地利用等。 论文和分组会议摘要提交截止日期:7月1日 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以下邮箱: 地方事务安排: John Leatherman (jleather@ksu.edu);Katherine Nesse (knesse@ksu.edu) 会议主席:Haifeng Qian (narsc2016@gmail.com) 会议统筹:Neil Reid, (neil.reid@utoledo.edu) 具体要求参见会议主页。 欢迎关注《城市科学文摘》获取最新学术会议资讯。 Join us in Minneapolis, Minnesota for the 63rd North American Meet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RSAI) sponsored by more »

大事件,企业家城市空间重构之利器?

编者按:利用大型事件(如奥运会、世博会、和世界杯)复兴地区经济,招商引资在欧美已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大型事件更是作为一种空间创新策略,被政策制定者引入城市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大型事件申办热潮可从纽约、伦敦、巴黎、马德里等世界主要城市角逐2012 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中窥见一斑。在中国,2008年以来的一系列大型事件助推了各大城市的第三轮城市更新。随着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成为全球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中国大城市借国际大型事件的城市转型之路亦进入新的阶段。在西方,大型事件被视作一种企业家城市发展策略用以促进资本积累,这一逻辑是否适于中国语境?大型事件如何影响中国城市?本文试图做简要阐述。本文由来源文献的通讯作者节选编译,内容较原文有删改。

会议信息:第九届全球学大会(Ninth Global Studies Conference)

“国际全球学大会”(Global Studies Conference)是“全球研究学术社群”(Global Studies Knowledge Community)所组织举办的以全球化研究为核心的年度学术会议,会议组织机构设置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全球学大会致力于从不同视角研究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共同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或国际问题。 第一届全球学大会于2008年举办,之后每年与不同国家的知名大学合作。2015年该会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举行,而今年的会议将于6月30日至7月1日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举办。今年会议主题涵盖与全球化进程相关的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等各大议题,其中诸如不平等发展、增长的界限、可持续发展、城市主义等分议题与城市研究息息相关。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5月30日 具体要求参见会议主页。 欢迎关注《城市科学文摘》获取最新学术会议资讯。  

寻回自然的时间——《空间的生产》读书笔记

编者按:本文梳理了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英文译本)这本经典著作的核心脉络以及其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延伸,尤其是其空间理论与“城市权”概念内核的紧密联系。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的解读是专业的,也是哲学的、诗意的;是实践的,也是理想的、乌托邦的。他指出,现有对空间的认知多局限于空间中的物体,而非空间本身;同时是碎片化的,缺乏整体而一的把握。于是 ,建筑学有建筑学的空间,地理学有地理学的空间,经济学有经济学的空间,甚至哲学、生态学、人类学,都有各自的空间。这些知识体系将空间分门別类,在各自的领域里建立起认知与实践的壁垒。列斐伏尔呼吁对空间更加完整的把握,对(社会)空间本身的认知,以揭开空间中潜藏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空间的生产”这一过程。不可否认,《空间的生产》是一本很难理解的著作,其法语版于1974年出版, 1991年英文译本才得以出版,而直至目前仍迟迟未见中文译本 。这本著作可读性 非常强,不仅能够给予读者专业上的启发,同时涉及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我们希望通过这篇短小粗浅的文章,能够引发一些学术上的讨论。如果读者有从不同专业视角的思考,或者不同意本文呈现的某些观点的,非常欢迎给《城市科学文摘》撰稿进行讨论。 文献来源: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Vol. 142). Blackwell: Oxford. 空间生产的本质 列斐伏尔首先用一面“自然”的镜子,将“生产”的本质,也即其社会属性,呈现出来。于自然而言,她只进行创造,不进行生产。自然生长的树,花,果实,我们无法将其称为产品:从一朵玫瑰身上寻求意义是枉然的,她开着只是因为她开着,因即是果。自然的每一项创造都独一无二,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只是一种纯粹的生产欲望表达。所谓“自然”,追溯至原始的语义即是“自然而然”(spontaneous)。在最初的自然,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之前,空间只是自然的时间遗留下的痕迹。望向四周,你能看到什么——日出日落,光阴变幻,四季冷暖——我们于每一寸空间都能读出刻于其中的时间,就如树干,带着一圈一圈的年轮生长。与此相对,人类的生产行为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机械重复。生产空间的原材料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自然本身:自然被转化成了产品,被粗暴地置于某种所谓的秩序之中,被局限于一种亚发展(underdevelopment)的状态。自然与时间的密不可分,造成了自然被限制住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的时间被驱逐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空间被生产出的过程,而社会的空间被赋予了新的目的性的时间。于是,用“自然”与“时间”的镜子,列斐伏尔照出了空间生产的本质:即自然时间从原始状态下的空间中被驱逐的过程(expulsion of time)。 列斐伏尔认为对自然的时间的驱逐是所谓现代性(modernity)的标志之一,现代性的产生使得自然的时间从社会的经济生产空间中消失了,社会的经济生产空间抹去了自然的时间。现代主义的三重奏,可读性(readability)- 可见性(visibility)- 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催生出了一系列“类似物”(analogons),如图像,符号和标记。语言学中的象征(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被用于对空间的转化中。音乐,绘画和建筑——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渐渐将空间简化成了一系列的符号,于是空间变成了既定先验和认知的一部分,而其本质则被掩盖在“抽象化”的幕布之后。那么,谋杀了自然时间的社会是什么?它是充满了一系列概念、形式、规则的空间和构筑物,它将这些抽象的真理强加在感官与肉体的真实经验和欲望之上。而列斐伏尔又指出,虽然空间被异化成了一系列的标记、符号和象征,但是这并不改变空间本质的物质现实。就如地球,无论它怎样被比喻为地球母亲、生命的摇篮、或是坟墓,它始终还是那个实实在在的地球本身。可见,同一空间存在多个维度,多种状态。 空间三元论(spatial triad) 空间三元论(图一)是列斐伏尔整本著作论证的核心内容,他提出(社会)空间的三个维度:空间实践(感知的空间)(spatial practice),空间的再现(构想的空间)(representation of space),再现的空间(实际经验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从哲学上而言,空间既非主体(subject),也非客体(object),而是一种社会现实,是一系列的关系与形式的总和。空间的再现,也即构想的空间,是任何一个社会(或者生产方式)下处于主宰(dominant)地位的空间维度,它是建筑师、规划师、城市学者或者工程师们的空间,他们习惯基于构想的空间去定义感知的和实际经验的空间。而再现空间是实际经验的空间,是真正属于居住者(inhabitants)和使用者(users)的空间。这一空间是被主宰的(dominated)、被动经验(passively experienced)的空间;而同时,它又是鲜活的、临在的 ,时间得以在其中显现。在这两种空间之间,空间实践更像是一种工具/行动/阵地,于感知的空间范畴内,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都借由其去实现自身。空间的实践可以分为被动的空间实践(passive spatial practice),反映的空间实践(reflective spatial practices)和批判或者创新的空间实践(critical and creative spatial practice)。 图一 空间三元论 列斐伏尔对某些意象的描述穿插于整本著作中,比如身体(the body)。在人类进行的一系列生产和再生产之前,每一具鲜活之躯其本身就是空间,也有着自身存在的空间:他在空间中生产自己,他也生产那个空间。肉身将本我(ego)从空间中分隔开来,给本我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与构想过程其实也就是从“身体的空间”到“空间中的身体”的转变过程。这身体,仿佛是一面镜子,揭示出了“我”和“我自己”、“我的身体”和“我对我的身体的觉知”之间的关系(此处,我对我身体的觉知是形式,而我的身体则是这觉知的内容)。它将本我转化成了表征本我的符号。这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为了获得对自己的认知,首先要将“我”从我中分离出来。由这面镜子所产生的蜃景效应(mirage effects)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自然景观的力量,并不在于其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景象。而在于,通过蜃景效应,它让任何一个易于受影响的观察者,通过本我不可思议的自我欺骗过程,将眼前的景象转换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由此,列斐伏尔认为我们正是通过这具身体去感知空间、去经验空间、同时去生产空间的。人与空间的关系反映了人与自己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反之亦然。列斐伏尔以身体为喻,来阐释社会空间的三种状态:身体的社会实践即是对身体的使用(如手,感官,器官),因此这一实践属于感知的范畴;而身体的再现或是表征源于科学知识的构想,这些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等等构建了一套关于身体的抽象化的理论;再现的身体或是身体的实在经验,是极其复杂而特殊的——实在经验的心脏,与认知的或者感知的心脏,有著本质的不同,而这一现象在性器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空间的三种状态(three moments)是彼此紧密渗透交织的,这一辨证逻辑的必要保证了“主体”(也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不会产生任何的困惑。 自然的时间被驱逐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如前所述,语言,符号和象征等等这些对空间的解构使得我们能够看清空间从实在经验的空间转化为构想空间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充满暴力的抽象化过程,也是一个试图寻求“空间的逻辑”(logic of space)的过程。在最极端的情况之下,这种简化将时间简化为空间逻辑范式的一种,将使用价值简化为交换价值,将物体简化为符号,将现实简化为一个符号场(semiosphere);它同时将辩证简化为逻辑,将社会空间简化为思维和概念空间。空间再现的其中一种形式,即是将空间抽象化为一个容器,等待着客体的内容(物体或者身体)所携带的能量来将其填充。这一抽象化过程造成了一种隔离,因为容器与内容之间不存在相互的关联。然而事实却并非是这样,以人的肉身而言,其与其所占据的空间就存在着一种直接地互动。 时间可以从空间中被分辨出来,却无法与空间分离开来。任何现象或者过程,只要其有一个空间的维度,就必然有一个时间的维度,反之亦然。将时间从空间中抽离的结果即是产生了真实经验的空间与构想的空间的分野。于是乎,重新构建空间理论的一个核心,即是重新发现空间中遗失的时间(rediscover more »

开放数据介绍: 全球行政区域边界地图(Global Administrative Areas)

全球行政区域边界地图是一个用于GIS分析的全球行政区域边界地图数据库。该数据不仅包括国家边界地图,也包括省级、市级和县级行政区地图,部分国家甚至有更细的行政区地图。每一个地图不仅有空间的边界信息,在其属性数据库中还有该行政区的名称。 全球行政区域边界地图当前版本是2.5,包括了全球294430个行政区域的边界空间数据。该数据有多种格式,包括shapefile、ESRI geodatabase、RData以及Google Earth kmz等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使用ArcGIS软件使用该数据,如果没有ArcGIS,也可以下载免费的GIS软件,比如Q-GIS或者DIVA-GIS来使用这套数据。这两个软件的下载地址也可以从数据的官方网站找到。 这套数据是由Robert Hijman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脊椎动物博物馆的Julian Kapoor和John Wieczorek,国际水稻研究所的Nel Garcia,Aileen Maunahan和Arnel Rala,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Alex Mandel,以及众多其他的贡献者合作开发的。 全球行政区域边界地图可以免费获取,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选择下载具体某个国家的行政区域边界地图。这套数据可以用于学术研究以及其他非商业应用。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官方网站。 欢迎关注《城市科学文摘》获取最新学术会议资讯。

会议信息:第56届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年会(ACSP Annual Conference)

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ACSP)成立于1969年,而直到1981年ASCP才第一次独立举办自己的年会。ACSP年会旨在促进规划理论、教学及实践经验的交流和碰撞,ACSP尤其注重规划实践与教学的结合。对于欧洲留学背景的学者而言,相对于ACSP,可能会更加熟悉其兄弟协会欧洲规划院校联合会(Association of European Schools of Planning, AESOP),《城市科学文摘》后续也会推送AESOP年会信息。 2016年ACSP年会将于11月3日至6日在美國俄勒冈州波特蘭(Portland, Oregon)举行。会议主题为“城市规划:实践,教学,及场所”。城市规划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所需要解决的是真实场所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学教育所训练出的规划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学习能力,同时需要具备行动力。本次会议针对这一议题,讨论如何将规划实践与场所融入到规划教育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4月17日。 具体要求参见会议主页。 欢迎关注《城市科学文摘》获取最新学术会议资讯。  

基金信息:2016年CTBUH国际种子研究基金 (CTBU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eed Funding)

该国际种子研究基金由国际高层建筑与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理事会(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设立,其目的是协助学者创立和发展新课题,以便获得额外的更多研究资助。此种子基金申请书须与高层建筑及城市人居环境相关话题相关。此类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设计、能源问题、环境工程、火灾与生命安全、地质工程、资源管理、结构工程、城市规划、立体交通等等。每位成功的申请者将获得2万美元。基金将以分期支付的方式资助。 申请提交截止日期:2016年5月31日 具体要求详见基金主页。 欢迎关注《城市科学文摘》获取最新基金资讯。